Cover
Cover
Date
Categories
心理-心理学应用
ISBN
9787522203508
BookId
3300031351
ReadingTime
3时4分
Status
读完
Author
晋早
Rating
72%
Sort
1711069255
Progress
83
intro
category

前言 你要全力提升底层能力

“职场35岁现象”。我常常思索:为什么有人到了35岁左右,找工作就开始困难起来,甚至被公司辞退、“优化”了?为什么同是人到中年,我却发现可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职场之路,为什么有些人越走越宽,有些人越走越窄?
他会说不重用你的真正原因吗?不会。他会说你情商低、格局小、没特质、缺乏自我认知吗?不会。不是他对你不好,而是说真话很难,因为真话往往很伤人。
价值观、生活态度、认知方式等底层能力,才是比才艺更重要、更急迫的东西,能让孩子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对于普通职场人,也要知道上司、老板是怎么看自己的,从而有一个明确的提升方向。 2.投资人张磊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看人就是最大的风控。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说:“选择越高级、影响越大的人才,越要看一些基本能力——理性、逻辑、修养、企图心、自我控制力。”

底层能力及其五大特征

素质能力冰山模型”,并以此为依据来选拔美国政府驻外
✍️
该模型将个人能力和素质划分为两部分: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易于了解与量化,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得到改善和提升。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潜在的、难以量化的部分,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其中,“冰山以下部分”可以用“底层能力”来概括。
素质能力冰山模型”,并以此为依据来选拔美国政府驻外
图1-1 素质能力冰山模型
✍️
底层能力是指一个人的价值观、动机、上进心、性格、特质、格局、情商、自我认知、学习能力、思维方式、抗挫力、主动性、执行力、条理性等。 底层能力具有基础性、隐蔽性、决定性、先天性和可迁移性等特征。
图1-1 素质能力冰山模型
底层能力是指一个人的价值观、动机、上进心、性格、特质、格局、情商、自我认知、学习能力、思维方式、抗挫力、主动性、执行力、条理性等。
底层能力具有基础性、隐蔽性、决定性、先天性和可迁移性等特征
底层能力就像鸿蒙、安卓、iOS这样的操作系统,而后天习得的技能更像一个个App应用软件。人们通常看到的只是App,以为只有App在起作用,实际上是操作系统决定了它的深度、广度和速度。
为什么很多企业都在执行“选人大于育人”的原则? 因为人们早就发现,底层能力存在重大缺陷的人是很难培养起来的。随便一个人,如果给出充裕的条件和时间,就能培养出一个“张一鸣”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
想要提升自己需要送从内改变,提升自己的认知,软技能,质变才能引起量变,这样才有效率有意义,说白了,要先提高自己的悟性,格局
为什么很多企业都在执行“选人大于育人”的原则? 因为人们早就发现,底层能力存在重大缺陷的人是很难培养起来的。随便一个人,如果给出充裕的条件和时间,就能培养出一个“张一鸣”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底层能力好,意味着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学啥都快,不担心暂时技能落后。这就是底层能力的基础性。
底层能力跟一般技能不同,它具有隐蔽性,一般人看不出来,甚至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多少人在找对象、招聘用人的时候,会刻意留心对方的价值观、生活态度、格局、情商、自我认知等底层能力?
✍️
下次就这么问
底层能力跟一般技能不同,它具有隐蔽性,一般人看不出来,甚至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多少人在找对象、招聘用人的时候,会刻意留心对方的价值观、生活态度、格局、情商、自我认知等底层能力?
一座冰山,浮现在水面上的其实很少,隐藏在水面下的其实更多。所谓冰山一角,就是说显现的仅仅是事物的一小部分。与知识技能相比,隐性的底层能力对人的决定性更大。
除了机遇这个不可控因素之外,决定芸芸众生命运沉浮的大多是底层能力。 观察多了、阅历多了,你就会发现,底层能力决定的不仅仅是职业道路、事业高度,也会表现在人生的方方面面,直至一言一行等。
✍️
除了机遇这个不可控因素之外, 决定我们命运的大多是底层能力。
除了机遇这个不可控因素之外,决定芸芸众生命运沉浮的大多是底层能力。 观察多了、阅历多了,你就会发现,底层能力决定的不仅仅是职业道路、事业高度,也会表现在人生的方方面面,直至一言一行等。
✍️
所谓“天生的”这些东西,就是底层能力,大致是指与生俱来或通过各种经历潜移默化长期沉淀下来的心理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等,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后天习得也很不容易
底层能力的另一大特点是先天性。
一个悲观的人,你要把他变得乐观,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要付出很多,而且很难。一个多疑的人,你要让他信任别人,同样要付出很多,而且很难。底层能力的修炼难度,远大于普通技能,但其作用也远大于普通技能。我在做企业的过程中,发现“羊性”的人——价值观偏于安逸的人,不论怎么激励和培养,他都很难变成“狼性”的人。
我们可以很快习得一项技能,比如三天学会打字,五天学会PPT,一个月学会开车,三个月学会平面设计。但是,一个人很难三天变得有条理,五天变得情商高,一个月变得生活态度特别积极,三个月变得悟性很高。
底层能力就是“操作系统”,知识技能只是App。操作系统的开发难度远大于App,这就是为什么App成千上万,但常用的操作系统只有两三个
可迁移性,是指底层能力不会因为跨行业、换公司、换岗位而被减弱或失去作用。
我现在用人就非常看重思维方式、情商、执行力和条理性等,这些具有可迁移性的底层能力,不会因为你换了行业或换了岗位而发生衰减或不再适用。
较强的底层能力,譬如情商、人际沟通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等,事业空间会大得多
✍️
底层能力的培养其实也受不同专业的影响和制约,某些专业或工作性质会较多的有利于底层能力的培养,有些专业则微乎其微
较强的底层能力,譬如情商、人际沟通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等,事业空间会大得多
能力素质理论拓展为“洋葱模型”——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结构的能力素质模型:核心部分是个性与动机,向外依次展开为自我形象(自我认知)、社会角色、态度等,最外层为知识、技能。越向外层,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向内层,越难以评价和习得。
“动机是推动个体为达到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个性是个体对外部环境及各种信息等的反应方式、倾向与特性;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其自身的看法与评价;社会角色是个体对其所属社会群体或组织接受并认为是恰当的一套行为准则的认识;态度是个体的自我认知、价值观以及社会角色综合作用外化的结果。” 不论是冰山模型还是洋葱模型,动机、个性、价值观、自我认知等都属于底层能力或核心能力,而知识和技能属于表层能力。
图1-2 素质能力洋葱模

专业技能与底层能力

💡
一、一位实习小妹妹的故事 多年前,有个朋友把妹妹送到我们公司实习。半年后她找到我说,她感觉很迷茫,同事都不太喜欢她,问我“要不要考个研”。出于责任,我跟她进行了一场犀利的对话: “你知道考研意味着什么吗?它是一种专业技能的学习,基于本科专业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我说,“但你的问题,是专业技能问题吗?” “那我要不要学个英语?我之前英语学得还不错,如果再努力一把,说不定可以做个‘斜杠青年’,多做几份兼职,多几份收入。”她继续问。 我回答:“你知道英语是什么吗?一种语言技能。你现在的问题,不是因为缺少一种技能。” 我很奇怪她的思维: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去学个技能。
她可能永远意识不到。自我认知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有些人明明缺乏底层能力,非得去补专业技能,就像身体缺的是钙,却去补铁,有什么意义呢?
底层能力是指价值观、性格、特质、动机、自我认知、情商、思维等,具有基础性、隐蔽性、决定性、先天性和可移植性等特征。
通常来说,基层工作更看重技能,而中高层岗位比拼的多是底层能力。
底层能力决定了上升空间和职业高度,如果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就要花更大的力气去提升底层能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能感受到技能的作用,而感受不到底层能力的力量。这是认知的局限性,因为每个人从事的工作类型不一样,能感受到的能力需求也就不一样。通常来说,一个人只能抓住认知范围内的红利。
底层能力会伴随你终身,但技能和专业知识换个行业也许就失去作用了。当然,如果两者能结合得很好,则更有发展潜力。
✍️
选专业要慎重😱
底层能力会伴随你终身,但技能和专业知识换个行业也许就失去作用了。当然,如果两者能结合得很好,则更有发展潜力。
用武功来比喻,知识、技能是招式,学一招是一招;底层能力才是心法和内力,可以驱动更多招式,甚至是无招胜有招。像欧阳锋、洪七公之类的高手,比的主要是内力而非招式。
✍️
这个比喻好😀
用武功来比喻,知识、技能是招式,学一招是一招;底层能力才是心法和内力,可以驱动更多招式,甚至是无招胜有招。像欧阳锋、洪七公之类的高手,比的主要是内力而非招式。

读研能解决你的问题吗?

头疼医脚,自然作用不大。
迷茫的人之所以迷茫,是因为他们宁愿把时间都花在赶路上,而不愿抽出一点时间看一下路。
✍️
喜欢这个观点, 迷茫的人通常忙于应付各种事务和任务,而没有花时间思考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抽出时间来思考和反思非常重要。通过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激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并确定自己想要追求的事物。这样的自我反思和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道路,并做出有意义的决策。 有时候,我们需要暂停一下,放慢脚步,给自己一些空间来思考和观察周围的环境。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从而更好地应对迷茫和不确定性。 所以,抽出一点时间来思考、观察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道路,并为我们的未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迷茫的人之所以迷茫,是因为他们宁愿把时间都花在赶路上,而不愿抽出一点时间看一下路。
一棵树的种子决定了树的高度,一个人的底层能力决定了人生高度。

什么人容易脱颖而出?

性格踏实纯粹。不会动不动就胡思乱想,也不会动不动就情绪化。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注、投入地做事情。反之,情绪化、想得多、好高骛远的人,成长的过程通常缓慢而坎坷。 2.进取心很足。从来不需要上司“励志”、同事劝慰,每天都很努力——这点尤为重要,我后面还会深入阐述。内心有动力、工作能自驱的人才能走得更远。进取心不足、推一把走一步的人,需要不断的鼓劲、“励志”,一段时间不加油,他就没能量了。这样的人通常走不远。
情商很高。一定的情商是胜任工作的基础,情商高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各种工作逻辑。情商低的人会比较困难,因为在指导他工作之前,还要普及许多常识,给他许多提醒。
底层能力强的人,即便也有很多新东西要熟悉掌握,但他们学得很快,可塑性很强。这样的人无论是做下属还是做队友,合作起来不用过多地费心费力,只要给个方向,关键之处点拨一下,很快就能胜任工作。
阿里巴巴招人用人有四个标准——聪明、乐观、皮实、自省,其实都是底层能力。其中“聪明、自省”是学习能力,“乐观、皮实”是生活态度、性格和抗挫力。

迷茫的产生与突破

为什么很多人做选择的时候很困难、很迷茫?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
很多人在做选择时感到困难和迷茫,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有时候,我们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目标,可能受到社会、家庭或其他人的期望和影响,导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此外,也可能害怕犯错或失败,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会导致不好的后果。这种担忧也可能导致犹豫不决,无法做出决定。
为什么很多人做选择的时候很困难、很迷茫?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外部认知不到位,也就是信息源不够。一个人获取信息不够充分时,做选择肯定是有困难的。
✍️
所以,人不能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越知道自己要什么,认知接近本质,选择和判断就会越干脆利落,行动也就会越全力以赴。
我现在只招那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进入公司,包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生活方式、想达成什么事业目标、想要什么团队氛围、想学习什么本领,等等。 自我认知才是本质,选择只是自我认知的外在表现形式。
“认识了你自己,就认清了整个世界。”
✍️
自我认知是认识整个世界的基础。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观察自己。通过深入了解自己,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外部世界,并与他人建立更有意义和积极的关系。
“认识了你自己,就认清了整个世界。”
✍️
认知觉醒~消除模糊
而自我认知模糊的人,看世界也会很模糊,表现为纠结、犹豫、徘徊,最后还是避免不了判断错误。

求职与升职的困境

因为不了解而在一起,因为了解而分开
✍️
精辟
因为不了解而在一起,因为了解而分开
我发现,真正优秀的人都自知甚明,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做事处世知分寸、懂进退、不越界。

内心强大的三个方法

内心不强大,就会受到他人影响,放弃自己的选择,甚至放弃走自己的路。内心不强大,还会因他人影响产生过多负面情绪,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和消化这些情绪。
✍️
生活态度决定着内心的强大。当你看到阴影的时候,不要忘了背后还有阳光。你可以持续面对阴影感伤下去,也可以立即转身面向阳光
、生活态度
他曾说:“在这漫长的一生中,我一直都不惧麻烦的到来。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幸,无论多么倒霉,都是一个锻炼的机会。人们不应该在自怜中沉沦,而是应该利用每次打击来提高自我。”
✍️
道理都懂,只是在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或事情需要处理时,要记得这句话,提醒下自己
他曾说:“在这漫长的一生中,我一直都不惧麻烦的到来。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幸,无论多么倒霉,都是一个锻炼的机会。人们不应该在自怜中沉沦,而是应该利用每次打击来提高自我。”
见识与经历
✍️
阅历
见识与经历
💡
这就是有些人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原因。 我创业的第一年,内心也不够强大,一个助理离开了,我都难受了好几天,晚上辗转难眠。经过十多年的历练,现在应付这种事情就能波澜不惊了。一个企业,人员进进出出等闲事,再正常不过。 三、自我认知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内心强大跟自我认知有极大的关系。 一则故事说,一只老鼠非常害怕猫,就乞求神把自己变成了猫,晒太阳时突然看见了一只猫,就忘记了自己已经变成了猫,马上逃回了屋里。“你怎么啦?”神问道,它撒谎说:“我碰到了老虎!”于是神又把它变成了老虎。第二天早晨,它走进森林,又看见了猫,仍然没命地逃回屋里去了。

我的几次人生选择

你所犯的错误,皆与自我认知不清有关。

读书、写作也是思维训练

有一个说法我觉得很有道理:“读书就像吃饭,你也不记得吃过什么,但总有一部分成了你的骨骼和血液。” 具体来说,读书的意义不只是获得答案,也是训练思维方式。就像你读我这本书,也不应该只是看看我的一些思考和观点,更重要的是,让你思考一下,面对同样一个问题,你我的思考方式有何不同,从中能得到什么帮助或警示。
学习的意义不在于获得答案,更重要的是训练思维。

创新思维才能创造奇迹

💡
“创意面前,生意是不平等的。”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如是说。他是一个创意型人物,总有很多奇思妙想。他发现了“人们等电梯很无聊”这个现象很普遍,就推出了电梯广告,并最终成就了一个上市公司。 在我看来,创意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我把它叫作“创新思维”。有创意的人,总能做出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事情,不论是谋划三国鼎立的诸葛亮,还是四渡赤水的毛泽东。 一、商业创意 在商业中,创意也显得尤为重要。 广告人叶茂中就是一个创意“鬼才”,成功操作过很多广告营销案例。他帮助三一重工做营销策划,在工程机械网上设计了一个问答活动,需要回答当年“三一挖掘机全国销量是第一还是第二”,回答“第一”正确,回答“第二”就被取消参与资格。
老人们回答:“愿意。” 史玉柱说了价格,又问他们:“这个价格,你们愿意买吗?” 老人们摇摇头:“不买。” 史玉柱发现,目标客户群体想喝但不愿买,最后用“送礼”二字把购买者和使用者分离开来,完美解决了购买意愿问题。产品上市后也基本如此,大多是年轻人买给老年人喝。
✍️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老人们回答:“愿意。” 史玉柱说了价格,又问他们:“这个价格,你们愿意买吗?” 老人们摇摇头:“不买。” 史玉柱发现,目标客户群体想喝但不愿买,最后用“送礼”二字把购买者和使用者分离开来,完美解决了购买意愿问题。产品上市后也基本如此,大多是年轻人买给老年人喝。
💡
比如,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亏损6亿元,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10亿元,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亏损更是高达几十亿元。 办奥运不仅能体现综合国力,也能赢得世界关注,但要继续办下去的话,一般国家又负担不起。最后商人彼得·尤伯罗斯想出了一个创意——赞助。虽然之前也有赞助策略,但他执行得更为彻底:① 奥运会每个项目只能有一个赞助商;② 全部项目只能有30家赞助企业;③ 赞助费必须400万美元起步。这种策略造成了奥运会广告位的稀缺,引发了各类企业的激烈竞价角逐。从此,“赞助”成了奥运会收入的大头,举办奥运会才成了一件可能赚钱的事情。 一个创意拯救了一件人类盛事,创新思维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化亏损为盈利,化冷清为热门。

顶级能力拼的是认知

💡
我读中学时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基层与高层的能力有什么差别?士兵与元帅、工人与老板做的事情有什么不同? 他们之间应该不只是技能的差别,如果是拿具体技能来衡量,老板和元帅肯定不占优势。那么,当“人往高处走”的时候,比拼的是什么呢? 是认知——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电影《教父》的这句台词,说的就是认知的重要性。 用冰山模型分析,技能属于显性能力,容易习得,也容易衡量。认知的本质是思维,属于隐性能力。说一个人认知到位、认知深刻,就是说他思想深刻、想得明白、看得透彻。
是认知——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电影《教父》的这句台词,说的就是认知的重要性。
认知可以分为信息认知、规律认知、本质认知等。
喻颖正说:“认知半径要尽可能的大,能力半径要尽可能清晰,行动半径要尽可能小。”意思是做事若超过了自己的能力或认知,基本上会以失败告终。
💡
最近我对公司管理层反复强调,空讲认知没有用。 什么意思呢?前些年,我每月会召集员工学习好几次,每次都煞费苦心地分享我对商业、对管理、对趋势的各种认知,但作用微乎其微。仔细研究之后发现,空讲认知没有用,必须制定具体措施并付诸切实行动。因为总有部分员工短时间内无法理解,也有部分员工即使一知半解也没有意识或能力将认知化为具体措施执行下去。所以,知道了没用,理解了也没用。 很多公司用的是“呼吁式”管理,老板认知到位了就开会强调一下:“我们要重视什么,大家要做什么。”这是挠痒痒。只有制定具体措施、跟进贯彻落实、检查执行进度、考核执行效果、奖惩触动灵魂,正确的认知才能化为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变成公司的实际利润和发展进步。
职场不相信温情,市场不相信眼泪,行动起来才是王道。
对有悟性、学习能力强的人来说,高手不经意的一个指点,都可能让你茅塞顿开、改变命运。真正的认知,就是这么值钱。
一段很有思想的话,一些人却当成鸡汤;一本很有思想的书,一些人也当成鸡汤。他们分不清鸡汤和认知,经常把鸡汤当认知,或者把认知当鸡汤。这种现象说明,要理解任何一种认知,都需要相应的功力。不理解或无感,只能统一冠名为“鸡汤”。
✍️
理解认知需要一定的功力和能力,包括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开放的心态。对于没有准备好或不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无法真正理解和欣赏到其中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个人的经历、兴趣和背景也会影响对认知的理解和接受。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在接触和评价认知时要保持开放和深入的思考,而不仅仅将其归类为“鸡汤”。
一段很有思想的话,一些人却当成鸡汤;一本很有思想的书,一些人也当成鸡汤。他们分不清鸡汤和认知,经常把鸡汤当认知,或者把认知当鸡汤。这种现象说明,要理解任何一种认知,都需要相应的功力。不理解或无感,只能统一冠名为“鸡汤”。
类似的创业故事还有很多,他们失败的原因大多是对行业、对项目缺乏本质的认知,甚至对自己在公司的角色和定位也缺乏本质的认知。

情商的三重境界

情商是了解、管理、调动自己的情绪,察觉他人的情绪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
情商,或称为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由心理学家梅耶尔·萨洛维(Mayer Salovey)和约翰·迈耶(John D. Mayer)在1990年首次提出,并由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在1995年的畅销书《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中普及。情商涉及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1. **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能够准确识别并理解自己的情绪,知道这些情绪是如何影响自己的行为和思维的。 2. **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能够有效管理和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及在面对挑战或压力时保持冷静和专注。 3. **内在激励(Internal motivation)**:拥有强烈的自我驱动力,即使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也能保持积极和乐观。 4. **同理心(Empathy)**: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并感受到他们的情绪。 5. **社交技能(Social skills)**:擅长管理人际关系,能够有效沟通,解决冲突,并在团队中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 情商对于个人的成功和幸福至关重要,它影响着人们的社交互动、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职业发展。高情商的人通常能够更好地处理压力,建立更强的人际关系,以及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就。情商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得到提高,例如通过情绪管理训练、冲突解决技巧的学习以及增强同理心的练习。
情商是了解、管理、调动自己的情绪,察觉他人的情绪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我把情商分为三重境界:感知,自我调节,调节他人。
✍️
情商的三重境界可以简洁地总结为: 1. **感知**:识别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绪。 2. **自我调节**: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和积极。 3. **调节他人**:通过同理心和沟通技巧影响他人的情绪和行为。
我把情商分为三重境界:感知,自我调节,调节他人。
情商高才能正确解读别人的想法、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陷入就是进入到他人的情绪情境里不能自拔,就是上面那种“处处为他人考虑,结果忘记了做自己”。
抽离就是能感知他人情绪,但自己不会陷进去,而是适时地抽离出来。
情商的最高境界,不但能敏锐地感知到他人的情绪,也能自如地选择是否参与他人的情绪,最后还有足够的能力调节、改变他人的情绪和想法。

工作需要情商打底

💡
情商是职场的基础能力,几乎所有的职业和工作岗位都需要情商打底。 不论是做前台接待,还是做销售推广;不论是营销策划,还是公司管理;不论谈判,还是公关;不论产品设计,还是文案写作……但凡需要与人直接或间接交流沟通的工作,都离不开情商。 如果说智商用来理解事,那么,情商主要用来理解他人。 情商跟智商一样,都是能力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你才能学习和工作。 什么叫基础?就是万事万物正常运行所依赖的那种东西。比如电、网,是我们生活的基础设施,有了它们,我们才可能做很多事情。平时我们可能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但一旦停电停网,我们就会无所适从,很多事情做不了。
如果说智商用来理解事,那么,情商主要用来理解他人。
技能是个客观存在,有明确的规律和内在逻辑,比如学开车、打字、编程等技能,都有一定范式和步骤。但情商属于理解他人的能力,纯粹靠感知和换位思考,显得较为抽象。

情商低的表现你有几样?

你不把信息全部释放出来,别人无从判断,当然不知道该怎么回你。什么事一次性说完,不卖关子不挖坑,这是现代社会推崇的交往方式。尤其是职业交往或工作交流,要求高效、准确、无歧义。

用反馈机制高效提高情商

心理学家给反馈做了多种分类,如正面反馈、负面反馈,即时反馈、延时反馈,等等。你做每一件事都会有反馈,别人给你的是外部反馈,如鼓励、赞赏、反感、厌恶;自我评价是内部反馈,如正确或错误、自我肯定或否定。
有专家提出,人的理性只能提供方向,感性才能提供动力,这就是人们知道很多道理,却不会“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原因。虽然理性上你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感性上你根本没有动力,让感性为你提供动力的方法之一就是采取一个最小的行动,通过这个最小行动体验到改变带来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会逐步推动你做出更多的改变。
同样,如果你在与人交流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急躁性格,让自己的语气、措辞都变得平和、友善,你会立即得到一个由自己主动发起的改变所带来的态度回应,体验到提高情商的良好效果,这种成就感会让你继续努力做出第二个改变、第三个改变。 上帝说:“事情就这样成了。”
态度是第一位的。只有你展现出乐于接受反馈的态度,别人才敢给你反馈。

怎么保持职场发展潜力?

有一个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把事情按照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的排列组合分成四个象限。学习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按照这个法则,人们应当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

你的学习能力怎么样?

学习能力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能理解是基础,能上心算合格,能应用是人才,有悟性才算厉害。

刻意练习与学习开关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根本没有目标感这个词。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经过这方面的刻意练习。如果你想增强他们这个方面的能力和意识、打开目标感这个开关,那就做好几件事:细化目标并每天考核,反复提醒哪些行为是缺乏目标感的表现。经过一段时间,他们的目标感就能培养出来。”
我提炼一下其中的逻辑:人人都可以变得更聪明,方法是长期的刻意练习。 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发生改变,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思维方式。

什么是职场天花板?

在职场上,基层通过个人拿结果,中层通过别人拿结果,高层通过认知拿结果。比如,刘备要做的是判断“要不要打曹魏”的问题,诸葛亮要想的是“怎么打曹魏”的问题,而普通士兵想的是“怎么一刀把对面的曹兵干掉”的问题。不同的层级需要不同的能力结构,不同的能力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层级

什么决定了你的选择?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根本观点,是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尺度和准则。一个人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他的价值取向、目标追求以及价值标准。
每一天甚至每一刻,面对每一件事物,我们都会思考“有没有用、值不值得做、看不看得惯、想不想要”,而判断的结果就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
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他对职业的认识、选择、态度、目标和追求等方面。
所以,仅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才能支撑人生的进步,就是从人生的高度考虑谋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体现为“我想要什么生活,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活着更有意义,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等问题。

你为什么会痛苦?

人生的痛苦很多,原因也很多,但归根结蒂是价值观跟现实的冲突。
有人说,一切痛苦都来自超出能力的欲望,能力撑不起野心。欲望、野心、梦想都属于期望值,也是价值观的具体呈现。价值观与现实冲突就会痛苦,价值观与现实一致就不会痛苦。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就是当你痛苦不堪时,开始反省内观自己的价值观,看看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做出改变

为什么你们的观念不一样?

💡
一、价值观的与时俱进 有一天,我在电梯里听到了一对母女的对话。女孩子穿着校服,看起来是个高中生。 妈妈说:“你要加油,以后进国企。” 女孩子一翻白眼:“为什么要进国企?我觉得创业当老板也挺好的。” 这是一次很平常的对话,但反映了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即年轻一代和“上一代人”职业价值观的冲突。“上一代人”更看重职业稳定性,年轻人追求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很多“上一代人”受历史原因的影响,找工作都倾向于稳定性,也就是体制内的“铁饭碗”。也许是因为他们受够了各种颠沛流离,所以特别羡慕轻松稳定的生活。他们也是这么教导下一代的:“你要当老师、你要考公务员、你要进国企”,“因为稳定、因为是铁饭碗”。

怎么明确你的价值观?

如果是方向性迷茫的话,只能说见识太少;如果是选择性迷茫的话,那是价值观模糊;如果是获得性迷茫的话,那就是能力不足,撑不起野心了。

什么人具有更高的能量值?

生活态度真的是能让人从无到有、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底层能力。

用什么抵挡日复一日的消耗?

现实生活中,不要说各种伤害和挫折,即使是日复一日的平凡和琐屑,就足以磨灭很多人的棱角和激情。 每天照例上班,每天踩点下班。说不上吊儿郎当,也谈不上轰轰烈烈。收入不多不少,但看不到太多希望和变数。生活没有危机,但也没有惊喜……
✍️
现实生活中,不要说各种伤害和挫折,即使是日复一日的平凡和琐屑,就足以磨灭很多人的棱角和激情。
现实生活中,不要说各种伤害和挫折,即使是日复一日的平凡和琐屑,就足以磨灭很多人的棱角和激情。 每天照例上班,每天踩点下班。说不上吊儿郎当,也谈不上轰轰烈烈。收入不多不少,但看不到太多希望和变数。生活没有危机,但也没有惊喜……

怎么才算热爱生活?

感恩是在帮助自己,是我们选择了一个更好地感受世界的角度,让自己的心灵更加富足。

性格如何影响职场表现?

若与人交流的工作让你痛苦,最好的选择就是立即离开。社会上有很多适合内向性格的职业,互相契合的工作才能让人发挥特长、回避短板,找到自己的快乐。 人生漫长,青春年华不容苟且。

目标感强的人更值得重用

目标感是一个人以实现目标为导向的思维意识,就是懂得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表现为全力以赴的毅力、克服困难和冲破困境的拼劲,甚至是不惜牺牲的精神。目标感的核心不是“目标”而是“感”,就是经常能感受到自己的目标并以此修正自己的行为偏差和努力方向。

情绪化就是自毁前程

情绪化算不算是一种性格?我觉得应该是,或者可以作为一种性格进行探讨。
1.不给自己悲春伤秋的机会
✍️
人是环境的产物,要想避免某些不良情绪,就要远离那样的环境。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是个情绪化的人,可以适当减少独处,少看一些消极的影视剧,少看一些消极的文章和言论。最重要的是,不要与消极负面的人或情绪化的人交往。
1.不给自己悲春伤秋的机会

提升格局的四种方式

💡
我读过一个故事,印象非常深刻,我称之为“石头、沙子和水”的故事: 一个教授拿来一个桶,往里面装满石头。然后问学生:“满了吗?” “满了。”学生说。 教授又往里面倒了很多沙子,用力摇晃,沙子渗入了石缝中。 “这次是真满了。”学生说。 可是,教授又往里面倒了几瓶水。 他对学生说:“往桶里装东西,如果你先装石头,装满了还可以装沙子。如果你先装沙子,就不能再往里装石头了。人生也一样,装东西要讲究先后顺序。你得先装大的东西,比如格局、价值观、生活态度等,然后再装细的东西,比如习惯、技能、步骤、方法、知识等。反过来你就很难装进去了。” 问题是:我们从小专注于学习知识和技能,分数一直是首选目标。
人生也一样,装东西要讲究先后顺序。你得先装大的东西,比如格局、价值观、生活态度等,然后再装细的东西,比如习惯、技能、步骤、方法、知识等。反过来你就很难装进去了。”
✍️
人生也一样,装东西要讲究先后顺序。你得先装大的东西,比如格局、价值观、生活态度等,然后再装细的东西,比如习惯、技能、步骤、方法、知识等。反过来你就很难装进去了。”
人生也一样,装东西要讲究先后顺序。你得先装大的东西,比如格局、价值观、生活态度等,然后再装细的东西,比如习惯、技能、步骤、方法、知识等。反过来你就很难装进去了。”

点评

✍️
浅尝辄止,底层能力一个宽宏的话题,全文下来觉得很啰嗦,就是在反复强调底层能力多厉害多牛逼,但把它理解为一个牛人的观点,还是可以知道一些有趣的想法。厉害的人都有着共同点,目标感强,足够自律,学习能力强,大概就是自我认知吧!
Loading...